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时间:2024-04-03 17:00:30
有关社会调查报告汇编十篇

有关社会调查报告汇编十篇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会调查报告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社会调查报告 篇1

身为一名大三的学生,我们是该为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作一个系统的规划了。为此,今年寒假期间,我对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上层管理者作了一次访问,也对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并对自己毕业后的方向更加明确。

对于非名校的本科生来说,本科的文凭并没有优势,出于一个高不曾低不就的尴尬地带,因此很多成绩良好又肯吃苦的学生们选择了考研,还有一部分家庭条件好的,但又怕吃苦的学生选择了出国读研,而我的选择是就业。

我对企业的高层作了一次访问,虽然没有那么正式,也不可能很细致,但至少有了一些大致的了解。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现在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得到的回答很简单,就是通用人才。我说是否就是可塑性强的,得到的回答很明确,就是这类人才。通俗一点说就是听话的。受访的高层继续说了,企业需要一些基础好的,一个月可以上手的,并且擅于与人合作的人才。接着我又问了一些关于门槛和本科生,研究生和海龟之间优先权的问题,得到的答案让我很是惊讶。门槛不是问题,仅仅是本科生就可以,只是需要相对合适的专业而已。关于优先权的问题,这位leader很明确地说是本科生。对于国外读研的海龟,企业的回答是除非有特长否则不要。这些也只是待遇问题,因为企业也要考虑培养成本。而企业对于研究生,包括海龟认为的他们可以起点比别人高一些和薪水高一些的想法是过于理想化的。现在的海龟回到中国工资并不高,通常他们根本不了解国内的行情,而且眼高手低,企业并不喜欢这样的人才。企业需要动手能力强肯干又听话的人才,因此我更加明确了目标,先有饭碗再求发展。

作了这次访问之后,我又通过网络,找到了作文网上关于XX年大学生就业状况和XX年就业前景的分析。近两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形势很不好,加上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长,就业情况不是很好。但是我认为这些分析和调查对我们学生来说只能作为参考。要针对我们自己的专业来看,就业率高了不代表我们毕业了就能百分百找到好工作,就业率低了也不代表我们毕业就失业。通过这些刺眼的数据,我们只能感叹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也只能咬紧牙关继续努力。20xx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20xx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写的再全面的职业规划不如脚踏实地地刻苦奋斗来不断完善自己,争取找到适合自己并且自己也适合对方的职业。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 精英化 向 大众化 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我国经济也遭受其影响,就业市场更是雪上加霜,给09届毕业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分析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为就业所需要提高的素质能力和就业工作指导,寻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上国内本身的结构性问题,09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异常严峻。09年企业用人需求下降的趋势难有根本性转变;回流的农民工以及新增的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将面临难以转移就业的问题,导致农村失业问题加重;城镇低学历青年以及规模不断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将更加困难。随着我国现阶段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造成就业矛盾十分严峻。同时,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之间的冲突显得十分突出,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态势尚未形成,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这些都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时下又将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我们组织了此项调查,由此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以便为学校提供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料与对策依据,也使在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大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预计完成500份问卷,回收了488份,其中合格482份,合格率为96.4%。样本中男、女分别占38%和62%。文科生123人,理科生183人,工科生116人,其他音、体、美学生60人。对此次调查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一、就业形势分析

1.金融危机下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半数以上认为就业前景较为乐观

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82.37%的大学生认为形势严峻;而大学生在对自己发展前途的态度上,一半以上选择很乐观或比较乐观,占57.47%;在问及求职中最困扰的因素时,7.93%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16.76%认为信息量少;21.91%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10.30%认为能力不足;8.99%认为优势难以发挥;16.52%认为求职方法技巧欠缺;16.27%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

2.大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上已从传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向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

大学生对于自身所欠缺的素质,9.75%选择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13.07%选择沟通协调能力;13.28%选择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30.08%选择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经验;22.2%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对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很多普通院校的毕业生都会有些自卑心理,那么当大家同台竞技争夺工作岗位时又会如何?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有压力,占72.2%。

3.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周围的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低于70%,大薪酬的期望也普遍降低

在被调查者周围毕业的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平均就业率上,46.47%认为就业率在50%以下;24.9%认为就业率在50%-70%;6.22%认为就业率在70%-90%。大学生认为目前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偏低,形势不是很乐观,大部分人认为就业率在70%以下,而事实上据调查来看09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68%,与去年同比基本持平。对于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的初期月薪,67.43%选择800-1500元;23.03%选择1501-20xx元;选择20xx元

以上的占9.13%。对求职薪酬(试用期后的工资)主要集中在1001-2500之间,5.39%认为求职薪酬在1001-1500之间;23.65%认为在1501-20xx之间;24.90%认为在20xx-2500之间;28.42%认为在2501-4000之间;认为求在4001以上的,占17.64%。

二、就业倾向分析

1.大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大多集中在国企及政府部门,就业地区主要集 ……此处隐藏15743个字……待遇”、“薪水”、“升迁机会”、“工作量”、“劳动设施与条件”、“与老板、同事的关系”等指标。调查显示,“蚁族”职业认同的总体水平处于中间水平,由于急切希望通过职业成功来证明自己的决定和所付出的高教育成本,再加上生活成本所造成的压力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于职业的满意度。在日企工作的W提到,“房子真的是买不起,我现在租住在苏州工业园区优租房,但只能申请住两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家。”虽然已有一份稳定不错的工作,但是W依然觉得生活压力大。在苏州一家旅游公司工作的M表示,“在小地方,找个工作都要靠关系。这边比较好找工作,相对公平,工作环境也好很多,公司还会组织一些活动……但是城市里到处都是大学生。毕业一年多已经换了两个工作了。大专文凭,学的是工商管理,却只能做做销售、客服和文员之类的工作。”大学毕业生

三、“蚁族”社会认同的影响因素

(一)制度性因素

根据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身份是主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如果“蚁族”感受到的社会接纳越多,他们就会倾向于主动向本地社会认同进行转换。户籍制度不但直接关系到“蚁族”的基本生活保障,如住房、教育、医疗等重要方面,而且体现了当地政府的社会态度:制度性社会排斥-接纳的程度。无法获得本地户口、与用工单位的劳动合同签订率相对较低、劳动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等让“蚁族”感受到制度性社会排斥。同时,城市居住证的使用可以促进“蚁族”将迁入地社会纳入社会身份的建构当中。

苏州作为江苏省居住证制度试点城市,自20xx年来,流动人口居住证累计发放超过1000万张。这为“蚁族”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享有与本地居民一样的“同城待遇”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

(二)社会经济地位

追求更大的经济成功几乎是每个“蚁族”迁移的动力之一。然而在所有社会中,人们掌握的社会资源不等,存在着社会经济地位的分化。如果说制度合法性使“蚁族”在基本社会保障方面有所差异,那么,对个体而言,社会经济地位则直接关系到“蚁族”的直接现实利益。

根据社会认同理论,若是城市“蚁族”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积极的自我体验就越多,自尊感越强,这种自尊感可以通过社会比较来实现,如与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本地居民比较以及获得家乡人的社会羡慕等。因此,提高“蚁族”的社会经济地,更有利于他们进行积极的社会认同建构。

(三)社会记忆

社会记忆是“蚁族”建构社会认同的基础。根据原生论观点,人们在一个社会中生活的时间越久,他们越可能形成自然依恋性情感。当“蚁族”自依恋情感越深,他们越可能形社会认同。此外,歧视性记忆和支持性记忆反映出“蚁族”与本地居民的互动结果。然而事实上一些“蚁族”在融入迁入地过程中,与城市市民之间缺乏情感沟通和互动交往,无法建立起与城市居民相融合的生活圈子,甚至会面临一些偏见和歧视,主要表现为地域偏见、语言轻蔑、有意回避、职业排斥和人格侮辱等。例如,在一家快递公司工作的R所说,“同事知道我是苏北来的,第一反应就是苏北的人是不是都很穷啊,这让我很尴尬……有些矛盾,可能这个地方真的不属于我吧。”

四、促进“蚁族”社会认同的思考

(一)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促进和谐

政府作为城市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蚁族”“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考虑现实城市容量、承载力和城市发展潜力的前提下,把“蚁族”的城市融入问题放在社会和谐目标框架中,积极探索和科学规划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体制以及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提高其收入水平,提升其就业质量,提改善其生活状况。

1.健全制度保障,创新社会管理。在享有社会资源和获得社会机遇等诸多方面,户籍制附带的就业、医疗、公共资源等方面的差别待遇成为“蚁族”的阻碍,表征着对“蚁族”的社会排斥,影响其城市融入。因此,改革户籍制度,推动社会合理流动势在必行。

苏州市自20xx年起便开始推进居住证制度建设工作,以适应社会管理创新的形势需要,积极保障大量来苏建设者公平享受苏州改革发展成果。居住证制度的实施,是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获得融合共生的制度性保障,政府应以此为基础,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增强“蚁族”社会认同。

2. 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居者有其屋。政府要落实中央公共租赁住房政策要求,出台一系列加快推进公租房和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条件允许的地方政府可以建造专门供“蚁族”居住的廉价公寓,按照大学宿舍的形式或居民区的方式来建造。除此之外,政府还应着力加强“蚁族”聚居区周围的公共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如公园、公共交通、娱乐消费场所等。 20xx年底,为解决城市新人群的居住难题,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居者有其屋”的管理经验,推出优租房制度,为城市新人群解决“蜗居”难题提供了一种解法。但房源有限,仅能解决部分“蚁族”短期住房需求,政府还应进一步加快推进此类保障性住房建设。

3.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蚁族”职业认同。政府可以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对“蚁族”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蚁族”的就业能力、将失业“蚁族”纳入城市社会救助保障范围,使其在失业、住房、医疗等方面享受基本生活保障。

(二)加大社区支持范围,增强社区归属感

社区是“蚁族”最为集中的聚居地,是“蚁族”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载体,也是落实“蚁族”社会支持工作的主要落脚点。然而更多的“蚁族”具有较强的“过客”心理,只是将租住的社区作为暂时的栖身之所,造成该群体缺乏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基于此,社区要组织多类符合“蚁族”需求的活动,促进“蚁族”在社区内的沟通和交流,社区要发挥在社会支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充分保障“蚁族”应得的社会支持与服务,增强其社区归属感。

(三)提高非政府组织支持能力,助力“蚁族”城市融入

大部分“蚁族”城市的生活、行动得不到有效支持,挫败感、焦虑感和被排斥感普遍存在于怀揣“城市梦“的“蚁族”中。一方面,非政府组织要拓宽社会服务的范畴,通过为“蚁族”开展职业安全与健康教育、提供法律援助、组织文化发展与休闲娱乐活动等方式实行各种福利服务和便民生活服务,满足“蚁族”需求,使其得到生活帮助和心理援助,促进“蚁族”城市认同感。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应充当政府和“蚁族”沟通的桥梁,向政府反馈“蚁族”城市融入困境和诉求的同时,向“蚁族”传达政府的政策意图,增进政府和“蚁族”相互理解。

(四)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加强社会的人文关怀

德国学者冈瑟?舒尔茨所说:当德国需要大量外劳时,外来劳力被当成“客人”而受到主流社会的欢迎;然而,当德国的失业率上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之后,“客人”就被描绘成了“从第三世界到发达国家瓜分我们现有社会福利的入侵者”,排斥外来移民的社会舆论随即占了上风(李明欢,20xx)。

城市要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对“蚁族”的奋斗精神、亲情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给予充分肯定,形成各阶层理解、关心、鼓励“蚁族”的良好氛围。城市要该以一份宽广的心胸接纳“蚁族”的到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不仅能够体现

城市的襟怀与底蕴,同时关系到城市良性有序发展。

《有关社会调查报告汇编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